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围绕环保与能源两大领域开展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投资等一体化业务,主营业务领域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包括:1、环保领域(主要为固废处置)的专业设计、环保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处置运营的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2、能源领域的锅炉设计制造、传统及新能源电力工程总包、热电运营、光伏电站运营的全产业链业务。主要产品:生活垃圾焚烧炉、垃圾炉排、生物质炉、危废余热炉、污泥焚烧炉以及燃机余热炉等;经营模式:主要为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订单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安装调试。主要产品:固废处置工程及系统集成服务(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水、污泥、蓝藻藻泥、飞灰等)、烟气治理(脱硫脱硝)工程等工程服务。业务载体:主要是子公司市政设计院(拥有市政及环境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国联环科、华光电站。主要经营模式为EPC。主要业务:固废运营处置项目,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项目、餐厨垃圾处置、污泥、藻泥处置、飞灰填埋等。业务载体:主要是垃圾处置子企业惠联垃圾热电、公主岭德联、江西乐联,餐厨垃圾处置子企业惠联资源再生,污泥处置子企业国联环科及国联环科控股的藻泥处置孙公司绿色生态科技,飞灰填埋处置孙公司惠联固废。经营模式:公司主要通过特许经营模式从事上述固废处置业务,具体模式包括BOT、PPP、BOO等。经营模式:主要为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订单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安装调试。业务载体:主要为子公司华光电站及下属华光(西安)设计院(拥有电力行业乙级资质),主要经营模式为EPC。业务载体:主要是热电联产子企业惠联热电、友联热电以及2021年收购的无锡蓝天;热网企业新联热力以及地热供暖世纪天源。经营模式:公司的热电联产企业以煤、天然气为原料进行生产,产出蒸汽和电;电与电网公司签订购售电合同进行销售,蒸汽销售给热用户(工业用户为主),地热供暖主要为居民供暖。经营模式:主要为各地方光伏电站的投资开发及建成后运营,获取发电收入及国家光伏发电补贴。(1)在环保电力装备中,公司的垃圾焚烧锅炉设备在市场上有绝对优势和影响力,是国内最早实现“炉排+余热锅炉”双炉型一体化供货的厂家,也是目前市场极少数可一体化供货的厂商。公司垃圾焚烧锅炉销售业绩达500台/套以上,产品销售覆盖24个国家、地区,品牌影响力深入东南亚地区,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华光环能固废炉具备高参数、运行稳定以及经济环保等特性,在国内固废炉研制领域占据重要的先导创新地位,自2018年承接首个纯烧固废炉项目至今,已分别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布局了华光固废炉品牌。另外,公司生物质锅炉、燃机余热锅炉在市场占有率均排名前三,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卧式、立式自然循环技术的HRSG供应商,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在节能降碳领域开展了多项技术改革与布局。报告期内,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成立零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电解水制氢、碳捕捉技术等示范项目的开发。零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能源与环保领域的零碳技术路线、技术开发、技术集成、装备制造及应用研究,实施成果孵化、标准输出和产业化应用。碳捕集方面,由华光环能提供参数等技术支持,合作开发一种对二氧化碳气体具有高容量,且有良好的吸收和解吸能力的离子液体,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发万吨级离子液体二氧化碳捕集完整工艺包,以满足工业二氧化碳质量标准。除此以外,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主攻研发飞灰高温熔融技术,该技术拥有:可使二噁英完全分解、重金属实现固化、形成的玻璃体渣可作为建筑材料、有机污泥+飞灰协同处置产生的合成气为CO,H2和CO2,未来可用于制氢工艺等多元复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关键技术研发,并完成设计,相关中试设备已完成厂内制造,正在实施其他的安装准备工作。作为对国内市场的有效补充,十四五期间,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22年上半年,完成海外订单4.1亿元。公司采用“重点区域深耕细作”的策略,积极推进印尼海外窗口的筹建工作。2022年上半年,公司装备板块获得2022年“江苏省机械行业优秀品牌奖”、无锡市2022年首批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优秀单位等奖项。(2)市政环保工程:公司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的服务,在市政环保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执行公司市政工程总包业务的主体主要系公司下属无锡市政院设计院,具备甲级设计资质,在江苏省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排序位列前十。公司环保工程中,环保农污处置业务为主要拳头产品。公司环保农污处置业务经过30余年发展,具备了技术先进性和品牌实力,实现了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的全业务发展。公司在BIM技术应用已处于国内同行企业领先水平,掌握了基于BIM的全阶段全过程应用、集成“GIS+BIM+工业控制+数据监测与分析”于一体技术。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上,市政设计院实现了智慧系统管理,成为公司总承包业务新的增长点,不仅提高了公司内部管理能力,同时也方便了业主对于项目的了解和管理,极大提升了公司的业务竞争能力。2022年1月,市政设计院顺利通过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三级资质;5月,顺利通过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认证。2022年1月市政设计院科协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示范企业科协”称号。(3)公司具备固废产业链协同发展及综合协同处置能力,涵盖生活垃圾处置、餐厨废弃物处置、污泥处置、藻泥处置等。公司在无锡惠山区打造了具备自身业务特色的“城市综合固废处置中心”,以热电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为核心,配置了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理、蓝藻藻泥处置、飞灰填埋等综合处置设施。在提供能源供给的同时,实现固废多项目百分百协同处理和资源化高效利用,为公司市政环保项目跨区域复制夯实了经验基础。公司的固废处置园区获得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核准的“无锡惠山资源循环利用基地”。(4)公司已建立起垃圾焚烧发电全产业链平台,具备投资、建设、运营垃圾发电项目的能力、资源和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已投运及受托管理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日处理能力为4,100吨/日,另有公主岭德联二期项目400吨/日在建设中,建成后可新增年处理量约22万吨,预计将于2023年竣工投运。2022年1-6月,公司垃圾处置量40万吨,发电量10,298万千瓦时。同时,公司还打造了高标准的餐厨垃圾处置项目,惠联资源再生的餐厨项目处理能力440吨/日,已进入满负荷运营。2022年上半年,惠联资源再生处理餐厨易腐垃圾6.74万吨,通过精细化的工艺控制,做到厂区无异味,污水总排出水氨氮、COD以及总氮均优于排放标准,有组织大气污染物各指标均远远低于排放标准,氨气小于1.5mg/m3,硫化氢常态未检出,臭气浓度常态低于500。同时,公司通过餐厨垃圾提油开展资源化利用,2022年上半年,提油产出在1300吨左右。(5)公司污泥处置拥有2条核心技术路线,分别为“污泥调质深度脱水+干化+自持焚烧”和“污泥碱热水解蛋白提取+资源化利用”。公司污泥处置能力和规模处于国内行业前列,目前已投运项目的处置能力为2,490吨/日。除上述污泥项目外,公司投资建设了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蓝藻处理处置项目(规模1,000吨/日)已投入运营,开拓了公司固废处理业务新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污泥处置4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51%。2022年,通过与山西农业大学及山西农谷农联的合作,污泥干渣资源化利用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完成《基于干化污泥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的申报,拓展了污泥干渣作为矿区复垦土壤调理剂的资源化利用渠道。上半年度,公司污泥处置南京项目采取电破壁工艺的新技术,实现污泥减量化同时降低运行成本;藻泥处置上创新采用富淼脱水药剂,有效减少了石灰、三氯化铁的使用量,在维持成本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实现污泥的减量化。(1)高效节能锅炉:国内已有超过20家企业具备制造电站锅炉资质和规模化制造能力,并形成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是上锅、东锅、哈锅三厂,具备为600MW及以上机组配套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制造能力的锅炉制造企业。第二梯队是华光环能、西子洁能002534)、济锅等,属中大型电站锅炉制造企业。第三梯队是中小型锅炉厂。公司在第二梯队中排名前列。市场开发方面,作为对国内市场的有效补充,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22年上半年,完成海外订单4.1亿元。公司采用“重点区域深耕细作”的策略,积极推进印尼海外窗口的筹建工作。(2)公司电站工程业务在充分发挥自有电力设计院的优化设计能力、依托自有电厂的人才资源和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力,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开拓。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在无锡设立技术中心,在西安、南京、济南等地设立了分院,拥有150余名设计人员,专业人员配备齐全,包括结构、电气、土建、光伏新能源、机务、化水、输煤除灰、总图等。在电站工程领域,公司以益海嘉里(周口)项目建设为起点,注重打造智慧化工地,实现对项目全面信息化、智慧化管理,监管涵盖了环境指标、劳务人员身份、工地安全管理、施工航拍、项目进度管控等各方面。报告期内,电站工程业务新增陕西润中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吉利科技、国信电厂等战略客户。公司积极开拓光伏等新能源电站工程业务,2022年新增光伏电站订单3.57亿元。(3)作为无锡地区的热电运营龙头,公司在无锡市区热电联产供热市场占有率超70%。公司拥有国内供热距离最长的多热源、大规模蒸汽集中供热系统,实现了燃煤燃气联合供应、跨区域供热的格局,管线贯穿无锡市南北辖区,实际运行蒸汽管网长度近500公里,热用户近800家,单根管线万吨。同时,公司原材料煤炭采购渠道通畅,与中煤、山能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并签署了长协煤协议,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公司成本控制力、供热议价能力强,热力应收款回笼率近100%,管损控制在4.93%,效率及经济性优良,能提供优质现金流。根据《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等政策文件,目前,公司下属纳入重点排放名单的热电企业有3家,分别为惠联热电、友联热电、无锡蓝天。经测算2022年上半年,3家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为221.86万吨(全年量估算),实际碳排放量约97.06万吨,碳排放权盈余约10.06万吨。2022年上半年,公司出售碳排放权12.5万吨。公司注重热电生产运营的控碳、减碳,通过降低厂用电率、降低供电标煤耗、提高电厂热效率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并建设打造了智慧电厂系统。报告期内,公司智慧电厂系统已完成全部的开发调试期工作,正式进入运营优化期,各功能模块均已全部上线。整套系统以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基础,搭建了数字化、标准化的生产信息数据平台,并以此实现了机群统一管理、性能分析优化、设备维修保护、安全生产管理等应用功能。系统通过工况监盘、垃圾池动态管理、渗滤液管控平台、状态检修、故障诊断、卸料大厅管理等功能模块来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的目标。同时,智慧电厂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实时反应碳排放数量、能源资源消耗数量、节能减排情况,根据生产计划实时预测未来碳排放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利用,建立算法模型,预测预警故障信息,利用智能诊断技术提高检修工作有效性,持续优化设备性能。智慧电厂系统的投入,降低了电厂整体运营成本,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公司碳排放盈余。(4)2021年公司控股收购了中设国联无锡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58.25%的股权,拓展进入光伏发电运营领域,优化调整了自身能源结构,持续向碳中和的战略方向迈进。中设国联拥有光伏开发运营能力,能够提供专业的光伏发电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开发运营有37个成熟的光伏运营项目,区域覆盖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江西、广东等多省市地区。2022年上半年,中设国联实现光伏发电收入1.18亿元。在环保领域,公司主要涉足环保设备的设计制造、市政环保工程与服务及环保项目运营业务。报告期内相关环保行业发展情况如下:2022年6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能源局等联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指出,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实施方案》明确要开展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促进园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焚烧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环保及能源领域未来可能迎接较大变化。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提高环保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占比;能源结构可能发生较大调整,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对能耗控制力度加大,节能领域会迎来较大发展空间;政府和市场将会着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同时,从碳捕集、固碳角度,将鼓励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全民节约,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氛围和理念。近年来,针对环保投资的财政政策积极,环保行业投资持续加码。2022年5月25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制定财政政策总体目标:到2025年,财政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企业和地区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以及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财政政策的持续出台,为低碳环保行业注入发展动力。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目标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工作方案》拟定了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加强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保障能力等主要任务。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通知》,公司所在地江苏无锡被列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指出,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加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利用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环保工程。2022年6月21日,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2022年5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的通知》(建村〔2022〕44号),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工作目标: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有新提升。2015-2020年,乡镇环境卫生投入持续提升,2020年达22.89亿元,其中垃圾处理投入为12.83亿元;2020年,乡、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48.46%、69.55%,同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农村生活垃圾市场打开空间较大。“十四五”期间,污泥处理领域有望迎来较大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90%以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建制镇处置水平应明显提升,明确新增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2万吨湿污泥/日;在建设任务层面,政策由鼓励到强制,明确提出新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必须包含明确的污泥处理途径,污泥处理设施应纳入本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之下,污泥处理技术路线愈发清晰。“十四五”规划在技术要求中明确提出限制污泥填埋,稳步推进资源化,要求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有明确的污泥处理途径,鼓励采用热水解、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干化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实现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前提下,可推进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抚育、园林绿化和农业利用等资源化,鼓励污泥能量资源回收利用。在资源回收上,相比好氧堆肥,目前干化焚烧及热水解是更好的资源化方式。干化焚烧的技术路线作为最快捷、最彻底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最终处置技术,干化焚烧后的资源化利用产品也更易走通;而热水解的技术路线,具有生产过程清洁化、生成的污泥炭资源多样化的优势。2022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要求全面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碳中和背景下,工业领域的节能提效至关重要,余热资源利用成重要抓手,钢铁、冶金、化工、水泥、石化等行业余热资源丰富,现有设备对余热资源的利用率低,锅炉的节能改造进度将加快。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指出,要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在能源领域,公司主要涉足节能高效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电站工程与服务、地方热电及光伏电站运营业务。报告期内相关能源领域发展情况如下:配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等政策文件。政策明确了纳入重点排放监管的企业范围和纳入条件、碳排放权配额的发放原则、排放单位如何获取碳排放权配额等原则。同时,明确了首批参与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的交易主体——重点排放单位的数量和名单。规划了碳排放权免费发放配额的比例,规定了不同燃料型发电机组的企业,履约需要上缴的配额最高上限以及所需通过碳市场交易的配额上限等。2022年5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建立完善新能源绿色消费认证、标识体系和公示制度。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过去的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结合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首批纳入的2000多家企业均为发电企业,能充分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根据上海环境601200)能源交易所《2021碳市场工作报告》,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交易至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超过半数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了市场交易。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统一碳市场成交均价在60元/吨左右,自开市以来全国统一碳市场收盘价涨跌幅情况如下: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国能发规划〔2022〕31号)明确了2022能源发展目标: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着力提高质量效率。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保持合理水平。针对传统能源:加强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统筹资源接续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有序核准一批优质先进产能煤矿。加快推进在建煤矿建设投产,推动符合条件的应急保供产能转化为常态化产能。以示范煤矿为引领,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深化煤矿安全改造。科学规划建设先进煤电机组,按需安排一定规模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支撑性电源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电源,保持装机合理余量,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煤耗等最新技术标准。推动落实煤电企业电价、税收、贷款等支持政策,鼓励煤电企业向“发电+”综合能源服务型企业和多能互补企业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确定目标: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还指出,应培育多元竞争的市场主体。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分类推动燃气、热电联产、新能源、核电等优先发电主体参与市场,分批次推动经营性用户全面参与市场,推动将优先发电、优先购电计划转化为政府授权的中长期合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确定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2022年发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开展小水电绿色改造,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以外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新改扩建工业炉窑采用清洁低碳能源,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用气,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的天然气替代。根据《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优化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推动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出力平稳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完善支持政策,激励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增产上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电力发展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设备的节能监察,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据中电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同比增长8.1%。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同比增长14.8%,占总装机容量的48.2%,占比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水电4.0亿千瓦,同比增长5.9%。火电13.0亿千瓦,同比增长2.9%,其中,燃煤发电11.1亿千瓦,同比增长1.9%,燃气发电11001万千瓦,同比增长3.9%,生物质发电3950万千瓦,同比增长17.7%。核电5553万千瓦,同比增长6.5%。风电3.4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分别为31558和2666万千瓦),同比增长17.2%。太阳能发电3.4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分别为33620和57万千瓦),同比增长25.8%。截至6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装机容量22.7亿千瓦,同比增长6.7%。水电3.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1亿千瓦;火电13.0亿千瓦,其中,燃煤发电11.1亿千瓦,燃气发电10837万千瓦;核电5553万千瓦;并网风电3.4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2亿千瓦。2022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27,27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9%。分省份看,除四川、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和青海等6个省份外,其他省份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其中,西藏、广西、云南、上海、贵州、福建、广东和湖北增速降幅超10.0%,同比分别下降21.7%、19.8%、19.1%、15.4%、14.5%、14.1%、12.8和10.2%。2022年1-6月份,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6910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723万千瓦。其中,水电941万千瓦、火电1320万千瓦(其中燃煤732万千瓦、燃气93万千瓦、生物质188万千瓦)、核电228万千瓦、风电129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3088万千瓦,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29、210和1787万千瓦,火电比上年同期少投产436万千瓦。2022年1-6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15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水电354亿元,同比下降25.4%;火电347亿元,同比增长71.8%;核电230亿元,同比增长1.9%;风电567亿元,同比下降31.4%。非化石能源发电完成投资占电源完成投资的86.5%。1-6月份,全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905亿元,同比增长9.9%。根据2022年发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加强建筑拆建管理,多措施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围绕环保与能源两大领域,开展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投资等一体化业务。在各业务板块深入协同下,2022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75亿元,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增加。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98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75亿元,半年度营业收入相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提升,同比增长10.57%;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9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公司业务整体发展稳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增幅主要来自项目运营管理和工程收入增加,上半年项目运营管理实现营业收入16.95亿元,同比增长37.05%,工程与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5.14亿元,同比增长25.30%,增幅较为明显。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19.31%,较上年同期综合毛利水平提升0.98个百分点。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公司近年市政环保业务发展迅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固废处置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环保运营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21.67%。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业务已具备一定规模,已投运及受托管理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日处理能力4,100吨/日,报告期内,还有在建公主岭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建项目400吨/日,预计将于2023年竣工。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生活垃圾处置40万吨。公司污泥处置业务规模处于行业前列,截至目前公司已投运污泥处置项目规模为2,490吨/日。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污泥处置41万吨。同时,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固废业务新领域,报告期内,已投运的餐厨垃圾处置规模为440吨/日,报告期内,公司完成餐厨垃圾处置6.74万吨。已投运的蓝藻藻泥处置规模为1000吨/日,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藻泥处置项目。另外,公司投资建设的惠山区飞灰填埋场一期工程(库容40万立方米)已投入使用,目前惠山区飞灰填埋场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设计库容40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可解决无锡几座主要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场所3年内产生的飞灰安全处置问题,实现垃圾处理终端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随着公司完成对无锡蓝天的控股权收购,公司2022年上半年地方热电及光伏运营实现收入13.52亿元,同比增长41.58%。公司热电运营主要以供热为主,以热定电,符合国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的战略目标。报告期内,公司下属4家热电运营企业完成总售热294.27万吨,热力应收款回笼率约100%;通过精细化管理,管损控制在4.93%。公司为进一步提升热电业务效率积极研发智慧化运营。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国内首个多热源、长距离、大规模蒸汽热网的“智慧热网调度辅助决策系统”,为公司热网调度优化、提高运行安全可靠性以及管损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公司智慧热网项目已申报202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项目奖。在智慧热网加持下,公司不断提升热力输送的精细化管理,管损较去年进一步降低1.88个百分点。公司智慧电厂建设方面,公司智慧电厂系统已完成全部的开发调试期工作,正式进入运营优化期,各功能模块均已全部上线。整套系统以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基础,搭建了数字化、标准化的生产信息数据平台,并以此实现了机群统一管理、性能分析优化、设备维修保护、安全生产管理等应用功能。智慧电厂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实时反应碳排放数量、能源资源消耗数量、节能减排情况。同时可根据生产计划实时预测未来碳排放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利用,建立算法模型,预测预警故障信息,利用智能诊断技术提高检修工作有效性,持续优化设备性能。2022年上半年,公司装备制造实现收入9.22亿元,较同期下降28.65%,受到地区疫情影响,供应链受阻,制造原材料进场周期延误,导致生产制造周期增长,发货周期延后。公司环保装备中,由于垃圾焚烧电厂已渡过集中建设高峰期,垃圾焚烧炉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垃圾炉订单有所减少,公司大力开发余热锅炉,报告期内余热锅炉销售收入有所增加。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有效锅炉订单8.3亿元,其中以垃圾炉、生物质炉、余热锅炉、燃气锅炉、炉排炉为代表的锅炉装备新增订单3.5亿元,占公司新增有效订单总额的42%。公司工程总包业务积极从传统电站工程向市政环保工程延伸拓展,同时报告期内公司电站工程总包加大力度,积极开拓新能源电站总包建设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电站工程实现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72.5%,收入大幅增加主要来自于光伏电站工程收入大幅增加。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传统电站订单6.92亿元,新能源光伏电站订单3.57亿元,烟气治理等环境工程订单1.25亿元,新能源电站订单比例有较大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市政环保工程与服务实现收入8.86亿元,同比增长4.94%。报告期新增订单11.74亿元,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主要包括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等多元化环保工程,同时市政工程。2022年上半年,公司成功发行中票2亿元,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3.25%,成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合计12亿元,票面利率在2.05%-2.73%间,有效降低了公司融资成本。根据公司总体战略布局,结合公司污泥、藻泥处置控股子公司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推动其在污泥处置领域内的技术创新、产业拓展,发挥资本市场规范治理运作及拓宽融资渠道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公司拟分拆国联环科上市。截至报告期末,国联环科分拆上市工作已完成江苏证监局辅导备案并进入辅导阶段,公司将对照监管要求,根据子公司国联环科的经营情况,有序推进辅导验收及上市申报材料筹备工作。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锅炉行业在能源结构调整、新增投资增速持续降低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面临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和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市政环保业务方面,随着更多的央企及民间资本战略调整进入市政环保领域,行业内市场竞争主体变多、竞争将更加激烈;市政环保行业存在一定地域垄断性、公益性的特征,对外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易受行政壁垒影响。应对:公司将积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趋势,加快向市政环保、新能源领域的装备制造、设计、工程总包与运营服务转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公司节能环保产品的性能;立足内部资源整合协同,提高业务开发和管理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谋划一体化营销布局、筹划市场渠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钢材是公司锅炉装备制造业务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煤炭、天然气是公司下属热电联产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料。钢材、煤炭、天然气的价格若出现较动,会给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一定影响。应对:报告期内,煤炭及天然气价格波动较为剧烈。针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实行精益生产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做到科学投产,降低风险。公司热电联产主要为以热定电,以供热为主、发电为辅。公司下设无锡华光电力物资有限公司负责煤炭的采购,公司顺利与山能、中煤签署了长协煤协议,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并对原材料价格保持积极关注和预判,做好提前量储备。同时,公司供热的蒸汽价格与煤价保持良好联动关系,能较好缓冲煤炭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针对天然气价格的大幅提升,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1、与主管部门争取启动气电联动政策,加强天然气价格和电价的联动,消纳燃气价格提升带来的影响;2、沟通启动气汽联动的调价机制,使天然气价格与公司供热蒸汽价格联动,打通价格传导机制;3、优化运行模式,增加供热比例,减少发电量,提高燃机电厂经济性。最大程度消纳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公司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公司对参股公司的投资,未来如果参股公司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将导致公司投资收益减少,对公司业绩表现产生不利影响。其中热电类参股公司可能受煤炭价格波动等影响,影响业绩水平,造成公司投资收益的减少。应对:对参股公司提供多方支持,例如持续对参股公司提供管理、技术等支持,在合理公允范围内向其出售煤炭等原材料,帮助维护参股公司的业绩稳定。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为装备制造及工程服务业务经营形成,具有周期长、分期结算和分期付款等特点,使得公司应收账款总额相对较大,同时,随着公司营收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额度也可能伴随不断增加。在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资金回笼压力都将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及国家货币政策影响变化的影响。应对:公司的应收账款回笼总体处于行业内合理水平,未来将继续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增加,加强合同评审及风险评估力度;同时完善市场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机制,积极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公司从事的环保及能源行业的装备制造、工程总包及项目运营业务,对安全生产、环保的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应对: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环保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签署责任状;完善与安全生产及环保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定期组织生产现场检查,并加强整改落实工作;通过开展各类安全及环保教育培训,提升全员意识,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安全生产及环保风险。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研发平台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浙江大学—华光智慧能源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华光)清洁燃烧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司是国家能源行业生物质能发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秘书长单位,主持制订及参与制订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也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无锡氢能协会理事长单位。报告期内,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成立零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能源与环保领域的零碳技术路线、技术开发、技术集成、装备制造及应用研究,实施成果孵化、标准输出和产业化应用。目前,公司与大连理工合作的CCUS双碳技术,由华光环能提供参数等技术支持,开发一种对二氧化碳气体具有高容量,且有良好的吸收和解吸能力的离子液体,并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拥有累计有效专利882项,其中发明专利149项。公司拥有固废循环综合处置园区的设计、建设、运营能力,涵盖生活垃圾处置、餐厨废弃物处置、污泥处置、藻泥处置、飞灰处置填埋等。公司在无锡惠山区打造了具备自身业务特色的“城市综合固废处置中心”,以热电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为核心,配置了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理、蓝藻藻泥处置、飞灰填埋、沼气供应等综合处置设施。在提供能源供给的同时,实现固废多项目百分百协同处理和资源化高效利用;项目获批住建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公司可实现多种、多项的固废协同处置项目的跨区域复制。公司固废协同处置运营的核心优势有:(1)安全环保运营能力突出,在渗滤液处置、异味管控等精细化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排放指标远低国标标准;(2)综合能耗及运营成本控制力强,公司通过智慧电厂等数字化手段,有效降低了项目综合能耗,提升了运营效率,毛利保持在30%以上;(3)综合利用自身装备研发生产优势,供应环保项目的核心设备,形成一体化协同优势。公司下属热电联产企业多年持续稳定运营,打造了国内供热距离最长的多热源、大规模蒸汽集中供热系统,占无锡市区热电联产供热市场超过70%。报告期内,热电联产子公司均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获良好运行。公司热电运营核心优势有:(1)大热网统筹调度优势,一方面利用天然气价和煤炭价格的季节性差异来优化分配热力负荷,提高供热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热力负荷调度,优化各热电厂的生产运营,提高能源效率和经济收益,使整体利益最大化(2)成本控制力、供热议价能力强,公司煤炭采购渠道通畅,与中煤、山能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并签署了长协煤协议,拥有稳定的煤炭供应和价格。公司成本控制力、供热议价能力强,热力应收款回笼率近100%,管损可控制在5%以内,已达到行业最低水平,效率及经济性优良,是公司经营发展的压舱石。热网核心研发能力: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智慧热网调度辅助决策系统”。智慧热网通过建立蒸汽供热系统的GIS地理模型、水力计算模型和各类大数据分析,以模拟仿真技术,对长输蒸汽温度、压力等实现精准操控,以管损最低为目标条件,实现了典型工况下全网负荷分配运行方式寻优功能。热网系统主要包括“电脑WEB端(在线系统)”、“viHeating系统(桌面端)”和“移动APP”,支持全网所有工况的水力计算、运行优化、实时数据学习修整、在线工况的导出、热网的新建录入等。主要应用功能包括智能监控、智能报警、自动报表、负荷预测、运行优化、操作模拟等。公司“智慧热网”系统是我国大型城市智慧蒸汽管网的首次示范应用,项目“城市蒸汽供热系统智慧运行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经院士带领的中国机电工程学会鉴定,认定“项目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报告期内,该项目已申报202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项目奖。华光环能以装备制造起家,在大中型锅炉等电力设备的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市场,自1995年以来,累计销售锅炉1700余台,产品遍布国内主要省市,及海外37个国家地区。公司荣获中国机械500强,在锅炉行业排名第三(第一、二分别为上海电气601727)、东方电气600875)),在中国分布式能源企业100强中排名25位。公司子企业市政设计院拥有市政及环境工程甲级设计资质,综合实力居江苏省内前十,华光电站及下属华光(西安)设计院拥有电力行业乙级资质,各类人才储备雄厚。公司凭借自身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配合全面工程施工建设资质和能力,能够承接从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到工程总包建设,再到后期运营管理的一条龙、一体化业务。公司完成对中设国联无锡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控股收购,进入光伏发电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领域。中设国联已拥有37个成熟光伏运营项目,装机容量277.45MW,为公司加快新能源布局打下了良好基础。公司注重在清洁能源领域布局,目前公司在运营及在建的燃机装机量为594MW,公司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84%。近年,公司在节能领域也加大布局,由公司主投与长期合作伙伴江森自控设立了合同能源管理平台国联江森自控绿色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国联江森聚焦于政府办公大楼、工业厂房、医院、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等建筑群,为既有和新建公共建筑、工业厂房、街区园区的机电系统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包含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能源投资及运营服务及节能咨询与节能工程服务等。国联江森累计已签约投资类项目57个,2022年上半年签约项目10个,已开发锂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科技等核心战略客户。
“分红不达标将被ST”引关注,业内人士:规则旨在督促有能力分红公司回报投资者
一度20cm涨停,CPO概念股获近200家机构调研!超级慢牛股浮现,业绩暴增的低估值股被盯上
建设农业AI实验室,成立出口协作平台,共建数智化产业园,预制菜产业走进融合发展新时代
“分红不达标将被ST”引关注,业内人士:规则旨在督促有能力分红公司回报投资者
美媒爆:伊朗可能在“数小时内”袭击以境内目标,可能动用超百架无人机和数十枚导弹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