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熊猫体育官网!
400-123-4567
138000000000
公司动态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熊猫体育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某某工业园88号
手机:138000000000

咨询热线400-123-4567

熊猫体育官网:环保兴盛谋划

发布时间:2024-04-28 19:18:34人气: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资源环境;环保问题;环境污染;污染整治;绿色清洁生产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生态资源环境也承受着巨大的沉重负担,环保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由于北京官厅水库的重大污染事件,使得环护问题首次进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视野。经过这4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局,分别经历了污染整治到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再到绿色清洁生产,进而过渡到循环经济的战略转变等几个过程,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从最早的被动应对直到最后的主动防御。

  目前,我国环保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区域化和复杂化。为了应对这一特征的环保问题,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回顾和分析我国环保规划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完善环保规划体系,对于我国“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收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环保规划备受人们关注。环保规划体系也经历了萌芽趋于成熟的成功转变。

  1972年我国在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环保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环保规划思想处于萌芽状态。但是由于我国受当时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没能切实地将环保规划付诸于现实,仅仅将它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所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环保规划没有成型的理论和体系,也没有专业的单位和技术人员从事这项工作。

熊猫体育官网:环保兴盛谋划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了最早的区域环境规划,也就是济南市的环境规划和山西省能源环境专项规划,以上两个规划范围仅局限于污染治理,方法理论仍停留在定性为主的阶段。1983年,我国第二次环保会议提出“三同步和三统一”的方针政策,这时环保才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保规划和影响评价内容也在全国开展起来。

  我国在1986年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七五”时期,开展了国家环境预测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地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环境规划工作当中。这一历史时期的环保规划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立了我国环保经济模型、系统动力模型等一些列的模型体系,开展了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研究,为今后的宏观控制奠定了

  1989年全国环保第三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1993年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各个城市编制环保规划的指导意见。1994年国家《环保计划管理办法》,首次对我国环保规划的编制、管理和体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我国从“九五”开始,环保规划进入到了深化阶段,国家不仅在宏观方面制定政策法规,同时还开展了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具体办法,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体系、实践和程序等日益规范。

  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环保规划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早的环保规划仅仅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直至后来确定了其法律地位,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编制理论。“十一五”环保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的批复形式,将环保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强调切实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当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下,环保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

  现阶段,我国环保规划法律体系正处于完善阶段。早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对环保规划作出了简单规定,但没有详细指导编制和审批等工作流程。后期,国家环保部门先后出台了环保规划工作的管理办法、纲要和指南等,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指导环保规划的编制,使其逐步趋于规范化。但是,我国现在仍需要环保规划的专项法律来完善具体工作细节,明确规划的申报审批流程,切实加强环保规划的实施、验收和考核机制,细化各方的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将环保规划规范化和法律化,便于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

  我国较早期环保规划的编制在方法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往的定性分析过渡到现阶段的定量分析,从以前的理论空白过渡到现阶段的总量控制方法,逐渐丰富了环保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在辅助规划和决策中,增加了环保规划的工作效率。环保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快速发展,受益于环境变化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环保规划工作的重点和现实的理论实践方法,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环境科学的发展成果为环保规划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规划方法论也应该逐步转移工作重心,重点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转移到新区开发、小城镇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发展上。同时,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环保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将我国环保规划的决策系统化和智能化。笔者相信,我国环保规划的理论体系将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

  从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看,环保规划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应该进一步明确,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逐步完善,对于规划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要明确说明。同时,随着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体系的成熟,应该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强化环保规划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环保规划体系的框架结构虽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随着新的雾霾、大气污染等热点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部分内容也会有所调整,环保措施也将会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所改进。总之,环保规划框架结构是在动态变化中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体制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限制,环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和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实施过程缺乏规范、合理的统一量化标准来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环保部门应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环保规划体系,推进环保工作的发展。

  [1] 过孝民.我国环境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学,1993,(4).

  1、指导思想。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宗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全力打造“生态*、和谐*”。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争取每个阶段都有重点突破。同时要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强化法制,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加强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监督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污染监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基本达到部级生态市建设目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保持全省领先。主要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均比20*年下降15%以上。到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建成生态市。

  4、不断完善生态市创建模式。进一步完善以“承传历史文化与弘扬现代文明相结合,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相结合,治理环境污染与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创建模式,加快推进“十个一批”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保网,努力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体系。切实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生态村镇、生态社区建设,争取生态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5、合理开发保护区域资源环境。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深入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以坚持保护优先为前提,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因地制宜原则,将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集约经营手段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培育和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深化节水型城市创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7、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和水环境治理。扎实开展*湾精细化工园区、道墟化工小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不法排污企业,限期整治污染源,基本解决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着力抓好曹娥江流域、上浦闸总干渠、虞北水网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科学合理编制综合治理规划,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实现流域内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重点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治理全覆盖。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深入开展“千里清水河道”建设。

  8、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污水纳管单位必须配套预处理设施,严格执行污水进管标准,做到达标排放。

  完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推进区域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巩固和扩大城市烟尘控制区建设成果,加大燃煤电厂脱硫步伐,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加强建筑工地和建筑物料运输管理,控制扬尘污染。严格监管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巩固和扩大噪声达标区。

  9、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镇村创建,以“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构建农村健康环保网。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严格养殖污水排放,实施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推行生态养殖。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推进沼气应用工程。

  加强垃圾固废处置,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强化肥农药污染治理,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加强河沟疏浚,深入开展清水河道工程,加强河道保洁。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促进农村环境绿化美化。

  10、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强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综合管理和统一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强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监管制度,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在工业企业较集中、环保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或区域设立环保派出机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强化限期治理制度,依法责令污染严重单位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其停业或关闭。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建立健全环保执法信息通报、联合办案和案件移交移送等制度。全面实施“金环工程”,加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网络建设,建立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站、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动态监控。加强电磁辐射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11、建立健全环境应急体制。进一步完善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凡可能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都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严格执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应急装备和设施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12、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制定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施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控制工业项目新增污染的有关政策,严格环境准入,通过实施环境治理工程,淘汰落后过剩生产能力,实施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限定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13、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将环保投入列入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大对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环保专项补助资金。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14、加强环保科技创新机制。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加大环保科技投入,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优势企业开展环保技术合作与攻关。加快环境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强污泥无害化、定型机废气治理、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环保技术的研发,鼓励绿色和有机食品、节水节能型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环保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

  1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环境保护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要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切实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16、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指标体系,把环保工作作为评价和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逐级签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措施,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摘 要: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着水体污染、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等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很重要的。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线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地区,由于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0年的47.5%,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9.27%。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市地区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5%以上,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环境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保障城市健康发展和环境安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研究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因此,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理顺城市环境规划体系、明确试点思路与方式就成为当前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发展及问题 城市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经过3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投入,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06%,比2005年提高了12.35个百分点环保规划。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为83.9%,比2005年提高27.7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流经城市河段水质较差,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城市环境问题发生重大转变 一是基于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城市发展定位与区域流域环境功能要求不协调,产业和城镇布局缺乏对环境健康安全的全面考虑,高危企业布局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2006年开展的大排查行动结果显示,7555个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沿海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其中45%项目为重大风险源。“十一五”期间47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有11起属于布局不合理造成。二是城乡建设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不匹配,生态重要区与敏感点(带)处于被动、补救性的保护之中,被挤占破坏现象普遍。三是城市建设布局、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模式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乏基于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控制。四是城市发展的环境质量控制目标较少,反映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健康的指标更为缺乏。五是城市环境保护要求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相关规划缺乏充分衔接等。 城市环境规划制度滞后于城市发展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制度,如“创模”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市五年环境保护规划等,对城市环境保护开展有重大作用,但总体上偏重于环境保护本身任务设计,滞后于城市发展。 首先,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专项规划,被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编制,难以从区域或者流域范围内,合理确立城市环境的功能定位;难以从区域生态环境格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预先确立城市发展的“红线”,合理调控城市发展规模与格局。 其次,环境保护规划的对象覆盖水、土壤、大气等要素,实施部门除环保部门外还涉及到农、林、水利、城建、海洋等部门。目前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在于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对环境实施被动保护和补救修复。各环境要素之间分割隔离,难以对城市环境系统保护与优化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考虑,也难以协调和应对复合型、交叉型的环境问题。 再次,现行环境保护规划期限短、范围小,难以对全市域长远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一般都在10~20年以上,从中长期角度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活动做出安排,但现行的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期限一般只有5~10年,难以对中长期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长远的、系统的控制引导要求,规划缺乏长远战略,导致城市环境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另外,与其他具有类似基础性作用的规划相比,我国城市环境规划在规划效力、规划体系、规划实施力度方面还相对薄弱。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基本特征与核心要求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安排,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环境参与城市发展综合决策的平台,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同属城市基础性规划,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发展规模、布局、方式、产业等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优化城市发展、提供宜居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与其他基础性规划在编制实施中要相互协调衔接,应在同一级别审批,确保城市发展与环境功能、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基本特征 基础性地位体现在先导性、约束性、长期性、基础性方面。先导性是从维护环境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提出城市环境战略定位,环境保护总体布局、环境质量要求,从环境的角度提前对城市定位、建设规模与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等做出引导性要求。约束性一是强调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在人口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对城市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提出分阶段控制要求;二是根据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特征,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实行分区指导,分类控制,有序开发,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红线”区域,实行严格保护,建立规划的硬约束指标。长期性是强调规划立足于城市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家、流域、区域环境保护战略要求,系统制定城市环境保护中长期方案。基础性是指规划强调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尤其是资源环境的角度确立规划定位与基本思路,作为衔接协调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基础规划的平台,同时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恢复、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提出维护和改善要求,需要各个部门联动,采取综合措施实现规划目标。提高规划审批行政层级,建立法规保障机制,提高规划的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p#分页标题#e# 核心任务要求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以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人口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以污染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健康维护、生态恢复为手段,对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合理约束,促进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规划的范围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全部市域范围,规划期应着眼中长期,至少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确立以城市健康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指标体系。立足于城市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环境系统特征,建立分阶段环境目标指标体系,重点是环境质量、环境健康和环境安全指标。二是建立与区域环境系统协调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与国家、区域、流域环境保护战略相协调,明确城市环境战略定位。制定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分区环境质量与环境管理目标指标,作为引导城市发展、人口布局的基础。三是界定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红线”空间。基于城市环境系统敏感性、重要性评估,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不容逾越,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四是明确基于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城市发展阈值。基于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规模,提出优化调整要求。五是制定重点领域重点区块的环境保护总体要求。从污染减排、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重点领域以及河流水系、重要产业聚集区、人口聚集区、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块,制定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指导专项资源环境保护行为。六是建立内外兼顾主动防控的环境安全保障机制。树立牢固的环境安全意识,辨析区域环境影响与污染物传输模式,识别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环境风险,积极主动防范区域性环境事件和城市内部突发性环境事件。七是完善引导和约束相结合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体系,落实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性要求,明确城市环境质量目标的法制保障。明确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评估修订机制、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机制等要求。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环境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左右衔接的作用。一是落实部级、省级五年环保规划、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的落脚点,在宏观尺度上落实国家和区域环境战略要求,在时间尺度上落实五年规划要求,在中长期尺度上长远谋划、主动调控、分阶段评估修订的基本思路。二是协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平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与属于同一层级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从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健康角度,发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指导环保专项规划、治理规划的纲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下一层级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发挥宏观引导、综合统筹、指导约束的作用。 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建议 选择典型城市推进试点工作 试点城市选取应突出代表性和全面性,区域上应覆盖东中西部,城市规模以大中城市为主,应覆盖不同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沿海和内陆城市兼顾。对试点城市,建议考虑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能力建设和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投放、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以激励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技术指南 建议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技术指南,建立规划编制技术流程,明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等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明确规划文本说明和图集的技术要求。技术指南还应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城市,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差异化的技术要求等。 逐步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法律保障和管理规范 建议在修订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确立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法律要求,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明确规划编制与报批制度,规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通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后,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国务院审批”。明确规划的衔接要求,规定“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制定和实施,应与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并确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与任务”等。建议制定出台“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规划编制管理要求等。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细化规划编制、报批、实施、评估、修订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同时,建议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由环境保护部或国务院审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