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以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要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倡导并实践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因此,污染减排需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承担新使命。
1、“十四五”污泥处理处置市场需求升级,低碳化、资源化成为产业升级新导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污泥处理处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明确了污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的目标和要求。政策层面的重视与扶持,为污泥处理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导向。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曾经普遍存在“重水轻泥”现象,污泥处理滞后于污水处理建设。“十一五”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涉及污泥处理处置的政策法规,加大对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已初步缓解了我国主要城市的污泥处理处置能力缺口难题,但污泥处理技术成熟度与经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对污泥处理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明确提出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至90%以上,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
一方面,“十四五”期间随着污水处理量的稳步增长,污泥处理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保政策对污水处理要求的提高,污水处理厂数量和处理规模都在持续增长,产生的污泥量也随之增加。据2019-2022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统计,2022年我国城镇污泥产量已超过7800万吨;工业污泥预计5000万吨左右。污泥处理市场规模已超700亿元,预计2025年达1400亿元。我国污水处理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环保设备,但相较于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的能力和水平相对滞后,环境风险仍然存在隐患。
另一方面,在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污泥处理处置将由稳定化、无害化向减量化、资源化和低碳化转型。如:国家《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指出要坚持“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的原则,加大污泥能源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将污泥焚烧灰渣建材化和资源化利用。《上海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也指出了要秉承“绿色、循环、低碳、生态”理念,强化源头污染控制,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方式采用独立焚烧、协同焚烧后建材利用或统筹利用,兼顾高效生物处理后土地利用。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强化技术支撑,突破污泥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协同处置、污水厂内减量等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开展创新技术应用。
随着相关规划的相继出台,为重点地区污泥处理处置释放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还着重提出了资源化利用的战略目标,旨在转变传统的污泥处置观念,推动污泥从单纯的环境负担转变为有价值的资源。
2、国家大力引导与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环保行业创新发展、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生态环境市场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把“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列为“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五大内容之一。建设全国统一生态环境市场,要求针对传统生态环境领域的区域性问题,破除各类邻避现象,实行统一的行业标准、监管机制、治理体系,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生态环境要素和资源在不同区域、行业、企业间有效配置和自由流动。
2023年,《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代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发改体改〔2023〕1054号)》提到:要促进市场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如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并针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统一大市场”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相关政策对于推动污泥处理行业升级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我国污泥处理行业发展滞后于污水处理行业,且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的下游产业,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污泥由当地水务集团等地方国资负责处理处置。行业内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专门从事污泥处理处置业务的第三方企业数量较少。整体来看,污泥处理行业内单个企业的业务范围通常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存在行业集中度偏低、地域壁垒等缺点。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将为以核心技术为引领的民营环保头部企业打造跃进式发展之径。国资委在2023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上划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一步的方向与重点:一是进一步深化资本融通,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支持推动国有企业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促进转换经营机制为目标,引入高质量战略投资者,根据发展需要,投资入股民营企业。二是进一步深化产业对接,共建产业互利共赢新生态。共同推动我国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三是进一步深化创新协同,共创科技自立自强新未来。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组织更多创新联合体,打造更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强与国有企业的联合攻关,共同推进强基补短工程和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国资委指出: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管控机制不够灵活,缺乏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监督管控应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国企民企“一碗水端平”的问题,涉及的是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和监督权的问题,应做到产权平等,所有权经营权分开,合理分配,提高民企参与混改的积极性。
为推动民营经济参与环保行业创新发展,发改委于2024年4月2日出台《招投标新规》,指出国家通过定期评估和清理工作,要求地方各级招标投标指导协调部门确保所有政策措施都经过公平竞争审查,及时纠正未开展审查或违反标准的行为。
2023年国家发改委《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出产品设备的更新改造是我国基础工业品消费升级的重要契机。近年来,我国各类产品设备生产能力和产销量持续提升,2021年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万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28.83万亿元、26.47万亿元、1.57万亿元。开展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一方面将有效提升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生产销售,大幅提升生产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也是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降低能耗+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性节能降碳新模式,将有效拓展节能降碳工作环节,整体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国家通过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能水平的用能设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智赋能新模式。严格落实能耗、排放、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和设备淘汰目录要求,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至90%以上,积极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并加大了对污泥处理新技术、新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和财政补贴,这直接促使了行业内的污泥处置设备从传统单一的处理方式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处理模式转变。
公司紧跟国家“双碳”政策步伐,开发出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设备,顺应国家关于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战略导向。
节能环保行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一行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显著,尤其在“十四五”期间,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财政支出逐步扩大,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23年节能环保支出5633亿元,同比增长4.1%。公司节能环保成套装备除污泥处理成套装备外,主要还发展锂电池产业链相关节能环保成套装备,主要下游为锂电池制造商、锂电设备生产集成商及锂电上游原材料生产商。
随着新能源车型产品力的不断提升、充换电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较快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1.6%、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新能源车增长带动动力电池市场增长,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705.5GWh,同比增长38.6%,其中中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386.1GWh、同比增长34.9%。
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电池环节,1-12月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435GWh。出口贸易持续增长,1-12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
一阶材料环节,1-12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230万吨、165万吨、150亿平方米、100万吨,增幅均在15%以上。
二阶材料环节,1-12月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分别约46.3万吨、28.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级)均价分别为25.8万元/吨和27.3万元/吨。
全年锂电池行业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1-12月电芯、电池级锂盐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70%。
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的持续增长,电池材料的需求也相应增长。根据SMM统计,2023年全球电池三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计产量为216.8万吨,同比增长21.2%。
电池回收对于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产业链闭环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电池拆解回收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回收渠道逐步拓展,电池回收市场发展迅速。据EV tank统计,作为全球主要电池回收市场,我国2023年回收产能达到248.4万吨,同比增长158.7%。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锂电池行业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如产能过剩、价格波动、技术更新换代等。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锂电池设备作为生产工艺设备,直接决定了锂电池的品质和一致性。锂电池按照形态可分为圆柱电池、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等,其生产工艺有一定差异,但大体上其工艺流程可分为前段工序(极片制作)、中段工序(电芯制作)以及后段工序(化成分容及电池组装),其价值量占比分别约为30%、40%、30%。截止2023年,中国锂电池设备国产率已达到90%以上,其中关键工序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动力锂电池需求的持续爆发,不断推动着锂电池行业蓬勃发展的势头。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推动我国锂电设备行业的发展。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壮大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和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锂电设备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锂电设备配套节能环保装备的发展趋势与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社会对环保和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密切相关。未来,这一领域将朝着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锂电设备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这包括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设备和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同时,加强对废旧锂电池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将有助于推动锂电设备配套节能环保装备市场的快速发展。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锂电池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也为锂电设备配套节能环保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进一步普及,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政策支持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将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自欧盟2023年提出《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以来,中国动力600482)电池业界如宁德时代300750)、亿纬锂能300014)和孚能科技等公司已在电池全产业链进行先行布局,或是投产海外,或实施垂直整合,并纷纷从原材料开采、电池材料、电芯,到电池系统、回收利用等领域,为欧盟的新规做准备。
新的电池法规将覆盖到电池的每一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制造、应用,直至其回收和处理,旨在深化循环经济的实践和理念。为确保环境安全,该法规对电池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也作出了明确限制,并鼓励业界采纳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新电池法还对原材料的碳排放进行了明确划分,原材料进入电池生产工厂前的采矿和预处理过程,以及相应的交通运输等排放均需包括在内。
按照新法规,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增强产品信息的透明度和追溯性将更方便产品更换和回收,产品的制造信息、日期、生产地都能被查询到。而且法规对关键原材料设定了具体的回收目标:到2030年,电池产品中必须确保至少12%的钴、85%的铅、4%的锂和4%的镍来自回收材料。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国际产能布设,美、日、东南亚、德、西各国规划产能显著增长,其中美国超90GWh、日本超20GWh、东南亚超10GWh、德西均超50GWh。储能市场方面,国内领军企业宁德时代等海外订单总量逾120GWh,比亚迪002594)储能产品全球出货量达14GWh以上。欧储协预测2030年欧洲需部署200GW储能,年均增量14GW,美国市场复合增长率料达88.5%。2024年预计海外产能输出将超400GWh,总投资额超过320亿美元,随着海外储能市场蓬勃发展,中国锂电企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水环境问题不仅受到居民的普遍关注,也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习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六字”治水新思路,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水十条”、“河长制”、“有草有鱼”和中央环保督察等机制创新和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治水兴水不断向纵深推进。
随着相关技术经验和长期得技术积累,公司也从“点源碎片化”技术发展到完善的技术体系以及小流域统筹管理规划。公司技术积累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思想,深入研究水环境治理技术,满足“治水治污”的功能需求,提出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思路,即控源截污、内源削减、引清补水、水质净化、生态修复、长效维护。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营业务为污泥处理服务、污泥处理和新能源产业环保成套设备和水环境生态修复等。
公司专注于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致力于打通全过程技术链条,为解决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难题提供了一条经济效率高、关键装备国产化、资源利用率高、能源节约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新路线、新途径。
公司污泥处理服务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污泥处理运营服务,将城市、工业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深度脱水燃料化,脱水干泥用于高温焚烧发电或水泥生产利用,实现污泥的闭环处置与资源化。
公司污泥处理项目累计总规模约300万吨/年,领先同业上市公司。而且公司污泥处置项目的性价比及效率水平突出,公司典型污泥处置项目相较于采用海外技术项目,可节约投资90%、运营期缩减运营成本50%,深度脱水工艺比热干化工艺节能90%以上。依靠领先的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公司正加速开拓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的污泥处理处置项目。
七格项目于2009年由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行,系公司首个城市生活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项目稳定运行多年后,业主单位2018年采用公司技术自行投资建设“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提升工程项目”,污泥设计处理能力为1600吨/日。2019年7月至今,公司以委托运营模式为其提供污泥处理服务。至今,公司七格项目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5年。
七格项目为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提供污泥处理服务,七格污水处理厂承担了杭州主城区96%以上的生活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规模为150万立方米/日。
绍兴项目由公司投资建设,于2012年投运,该项目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2年。2017年以前,公司主要处理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2017年开始主要处理绍兴水处理提标改造后产生的气浮污泥,目前污泥设计处理规模为1000吨/日。
该项目主要为绍兴水处理提供污泥处理服务,还接收处理周边工业企业预处理污泥。绍兴水处理污水处理规模为:工业污水60万立方米/日、生活污水30万立方米/日,合计处理规模90万立方米/日。
上海白龙港项目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工程组成部分。因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要求,需将场地内现存的约80万吨填埋污泥清挖、脱水、外运焚烧处置。其中,公司负责2、9、10、11、12号污泥填埋坑的处理,共约34万吨。
公司通过对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原有污泥脱水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增加取泥、污泥杂质筛分、污泥调理等设施,完成填埋污泥取泥出库、脱水处理、废气处理等处理任务。
公司已于2023年完成上述委托的污泥处理任务,目前正就后续合作与相关单位接洽中。
核心技术优势明显。与传统技术相比,公司技术在经济性(大幅度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节能降碳、闭环处置资源化、安全稳定性和普遍适应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处理规模国内领先。目前公司污泥处理项目总规模约300万吨/年,领先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其中,杭州临江4000吨/日项目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污泥处理项目。杭州七格项目、绍兴项目等多个大型项目稳定运行十年以上。
专注标杆客户,奠定市场口碑。国内规模最大的前8家特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已有三家应用公司的污泥处理技术。
公司通过在污泥处理、VOC处理与资源化等领域成套装备研发,拓展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副产物、废弃物的高值转化技术与成套装备。其中,正极NMP回收系统及负极热能回收设备可以满足锂电池生产企业在涂布烘烤过程中挥发的NMP和热能回收利用需求,污水处理站设备则为客户设计了一种专门针对锂电池生产污水的处理工艺及设备。
同时,公司基于在废气处理(VOC)、溶剂回收、多类重金属和固废资源化领域20余年的深耕和持续研发、工程实践及技术积累,为锂电池、新材料、化工行业客户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废弃物高值资源化等方面成套装备,部分设备有望实现产业化应用。例如:电池箔压延生产线压延油循环利用系统,回收航空煤油,为客户节省航空煤油使用量约30%;锂电池水性粘结剂生产企业VOCs处理成套设备,解决精细化工企业厂内低浓度VOC安全治理的需求,实现环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环保达标和经济性的统一。
公司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主要技术包括河湖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引水净化技术、生态系统循环净化技术等。河湖底泥污染控制技术是主要对受污染河流、湖泊内源污染物的清理、处理及处置,是河湖水环境治理系统的关键之一,通过对河湖底泥处置技术,清理河湖底部污染物,并通过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等系列措施,最终实现河湖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引水净化技术通过分析流域内入河污染负荷总量、充分挖掘流域水资源用于河道补水、采取水力调控的手段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采用净化技术改善补水水质,增强水体循环。生态系统循环净化技术构建稳定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恢复“草型清水态”自净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质量。
公司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路线年公司依托上述核心技术体系,承担了《2023年亚运水环境保障项目(钱塘区)》、《城厢街道亚运水质保障清水入城政府采购项目》等杭州亚运环境保障项目和《白杨街道5号渠生态治理项目》等生态系统循环净化示范项目。
公司污泥处理的收费价格一般以招投标、政府核价或同类业务市场价格为基础协商谈判等方式确定。
公司的运营合同对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地点、服务标准、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予以约定,具体视运营项目的实际情况而定。
公司与业主单位签订合同时一般已约定了合同期内污泥处理价格的调价机制,调价周期通常为2-3年,若在一个周期内原材料、处理服务要求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可以协商进行价格调整。
公司污泥处理服务的主要目标项目为500吨/日(污泥含水率80%计)以上规模的污泥处理项目,在项目稳定运行且处理能力有富余的情况下,可接收项目周边地区小型污水处理厂及企业产生的污泥。
公司目标项目的业务承接主要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主要基于如下原因:①大中型城市污泥量较大,存在迫切的污泥处理需求。②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较大,单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生量也较多。③大中型城市或其周边地区一般建设有垃圾焚烧厂、热电厂以及水泥厂等协同处置单位,可为脱水干泥的就近多元化处置与资源化提供条件。
公司污泥处理服务的客户可以是污泥产生单位,如污水处理厂或其主管单位,也可以是污泥集中接收处理单位,如各城市已建成的污泥处理项目。
公司为客户提供污泥处理服务需要结合公司自主研发的污泥处理工艺路线和成套装备,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①新项目建设采用公司技术路线并配套新设备;
②客户现有污泥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如为采用传统深度脱水或热干化技术路线的客户提供完整的工艺路线改造和成套设备,并提供运营服务。基于公司技术路线在经济性、节能降碳、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全面优势,技术改造和委托运营通常可为客户大幅度减低污泥处理成本,减少污泥处理过程碳排放,并提高运行稳定性,为客户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种增效。
与采用国际品牌污泥热干化技术的项目相比,公司技术可节省投资90%以上,节约运营成本50%以上,同时公司深度脱水工艺比热干化工艺节能90%以上。因此,公司技术在经济性和节能降碳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存量项目客户提供了采用公司技术和装备进行改造升级的内生需求。公司可考虑通过业务合作、股权合作、并购、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模式,承接存量传统工艺项目升级和代运营业务,大幅降低项目运行成本,与客户共享增效收益,并实现显著的碳减排效益。
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和项目实际情况设计、集成并销售定制化环保成套设备。目前公司成套设备主要包括污泥处理成套设备和新能源产业链环保成套装备,其中污泥处置成套设备与公司核心业务污泥处理形成良好协同。
水环境生态修复业务,主要客户为地方政府,通过招投标、政府应急采购等方式获得项目,服务内容通常分为环保工程或技术服务。
公司主要客户是以水务公司为代表的地方国有企业,主要客户本身的市场地位领先,资金实力雄厚,现金流稳定,信誉良好,合作关系稳定。七格项目、临江项目、绍兴项目等主要污泥处理项目均已稳定运营十年以上,当前公司是杭州排水(七格项目业主)、杭州蓝成(临江项目业主)的唯一污泥处理服务供应商,是绍兴水处理的主要污泥处理服务供应商。在项目运营期间内,伴随着七格项目、临江项目、绍兴项目业主单位的污水处理规模扩容、污水排放标准提升、污水处理工艺改进,各项目收入和处理量持续提升。与主要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健的保障。
此外,公司主要项目服务的客户或地方政府在近三年内均有增加污水处理规模、提标改造或对早期填埋泥进行处理处置等规划。公司系上述客户的主要污泥处理服务供应商,随着客户未来规划的逐步落实,公司主要项目的污泥处理服务量有望逐步增加。
习在主持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着重指出,打造美丽中国乃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目标之一,国家对污泥处理处置在生态文明建构与环保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极为重视,相继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指导文件,引导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朝着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方向转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加大了污泥能源资源回收利用力度,促进低碳循环绿色发展。
公司掌握的污泥处理技术,在经济效益、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运行安全稳定以及广泛适用性等方面均展现出了突出的优势,符合国家政策的倡导和支持方向,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1)节能降碳优势:相比于国际知名环保企业如威立雅和苏伊士所采用的传统热干化工艺,公司新技术在污泥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2)经济性优势:公司技术与应用安德里兹、苏伊士、威立雅等国际知名环保品牌污泥处理技术的典型项目相比,在完成污染物规范处置(处理过程对环境影响更小)的前提下,公司污泥处理技术大幅降低了吨投资、运营价格,大大降低了污泥处理社会成本。
(2)政策引导、技术驱动,公司污泥业务有望推动在存量升级和新兴开拓两方面实现全面突破与发展
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产业链的下游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污泥处理任务主要由当地的水务集团等地方国有企业承担。由于缺乏专业的污泥处理技术,大多数城市地方国企普遍采用热干化等通用工艺和设备,导致污泥处理项目投资昂贵、运行成本高、能耗高、运行稳定性差。
公司作为专注于污泥处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民营环保领军企业,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与各地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业构建有效合作模式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元合作机制为具备核心污泥处理技术的民营环保企业凿破了与国企合作的壁垒。此类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与地方国企所掌控的市场资源优势,共同推动污泥处理行业向低碳化、资源化的转型,为合作双方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铺平道路。
2024年,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大推动了包括污泥处理行业在内的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的推动力度。对于使用传统热干化焚烧工艺的大中型城市存量污泥项目,公司可以充分发挥经济性与节能降碳的技术优势,激发存量客户采用我司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的内在动力。公司技术可以实现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节能降耗及能源回收,推动污泥产业由污染物治理向城市碳资产和能源运营方向转化。
根据《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与《2022年生态统计年鉴》,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2.26亿吨/日,全年实际处理城市污水626.9亿吨,产生的污泥约7800万吨。工业污水方面,2022年我国处理工业污水301.6亿吨,预计产生工业污泥约5000万吨。
我国部分主要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武汉、重庆等城市主流的热电厂协同焚烧受电网负荷调度周期影响造成污泥处置能力存在明显的峰谷周期;水泥窑协同处置受产能制约和下游出路影响,污泥处理处置规模和安全可靠性受限;上海、成都、东莞(在建)等城市热干化独立焚烧项目普遍存在投资昂贵、运行成本高、能耗高等缺点。公司技术在“统一大市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相关政策引导下,有望充分发挥经济性好、节能降碳的技术优势,实现存量项目的逐步替代和新建项目的加速应用。
(1)污泥处理装备多元化发展:面向国内多样化的城市需求及国际市场的多元化诉求,公司依托经济性、节能低碳等方面超越国际品牌的工艺技术,提升了污泥处理成套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实现全过程参数智能感知、自主学习、工艺动态调整及处理效果反馈协同等功能。以此推动污泥处理向低碳化、能源化和资源化转型,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打破垄断,实现高端污泥处理装备的国产替代。在巩固大型项目的同时,公司计划通过募投项目进军中小型客户市场和海外市场,研发低温干化成套设备,适用于小型污水厂及对脱水干泥含水率要求高的项目,以及开发高含水废弃物高效低压脱水设备,拓展至养殖废弃物资源化、食品、医药、染料、石油加工等行业。
(2)锂电新能源配套:围绕该行业,公司推广定制化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循环技术。凭借在废气处理(VOC)、溶剂回收、重金属与固废资源化等领域20余年的研发积淀与工程实践,公司在锂电池、新材料、化工行业节能环保及废弃物高值资源化装备研制与推广中建立了技术与客户信任基础,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并应用于行业龙头。此外,公司正布局高效矿产开采、深加工及伴生资源循环技术,服务于非洲、东南亚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利用率低的国家和地区。
(3)高端化学品国产化:响应紫外光吸收剂、燃油添加剂等关键原料国产替代需求,公司运用在化工合成领域的深厚积累,为行业龙头定制阿伏苯宗、天来施、PEA等精细化学品的国产化合成技术,实现核心原料进口替代,突破国际技术壁垒,降低成本,保障供应链安全及产品自主可控供应。
(4)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在国内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市场,公司开发的超高效膜分离与高级氧化技术在催化剂性能提升、反应条件优化及与其他技术耦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有望实现工业化应用。对于国际客户,公司根据各国水管理需求,提供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案,如为缺水地区提供高效、灵活的污水处理与再生水技术;为饮用水生产和污水处理设施相对完备的国家推广先进的污泥减量化、能源化及符合当地法规的协同处置技术。
(5)循环经济与碳汇经济:响应美丽乡村建设,公司运用智能化、数字化与循环资源化技术,将农村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共同富裕目标紧密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环境问题与资金难题的解决。同时,公司紧跟“双碳”政策,布局林业碳汇项目,进军碳汇市场,提前抢占未来碳定价机制中的竞争优势。
公司积极升级与拓展技术体系,以核心技术深度拓展为战略驱动力,打破业务边界,从单一污泥处理领域迈向涵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广阔领域,实现服务链全面延伸与多元化业务布局,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积极对接国际市场,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开辟新的市场蓝海,驱动海外业绩增长,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行业地位。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体系建设,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以及经营发展的需要,公司设立技术中心。公司的研发工作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由技术中心统一实施与管理,公司技术中心自2015年以来被认定为“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2017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级企业研究院。公司制定了技术研发管理制度,规范了研究开发工作,对技术中心的职责分工、项目立项与实施管理、技术保密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技术积累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司持续不断进行研发活动。在污泥处理领域,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目标,公司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研发:(1)持续适应污泥的变化;(2)后续处置路径的变化;(3)降耗提质增效;(4)技术储备,为新项目做技术积累;(5)生产的环保性与自动化。公司前期在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后续公司成套设备制造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公司在污泥处理等领域的进一步研发探索奠定了基础。
报告期内,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和新业务领域拓展需要,公司在污水处理、水环境生态修复、新能源配套环保成套装备、高端化学品合成等新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储备。
公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研发技术团队的建设,通过自主培养、产学研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扩充技术研发队伍,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鼓励员工根据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参加进修和技术等级培训,并部分承担员工的培养进修费用。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积极开展优秀人才引进工作,逐步壮大研发技术队伍,为公司未来业务拓展与长期发展打好人才基础,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公司积极推进与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将前沿理论与工程化应用经验融合,提高公司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引入多位外籍研发人员,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做储备。
公司技术研发创始团队集聚了化工、材料学、机械制造与装备、电气与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员,为成功研发创新型污泥深度脱水奠定了专业基础。公司技术研发创始团队掌握各类污泥的泥性特征,充分了解各类化工原料的性能、价格,能够为性价比合适的污泥调理药剂的选择优化提供依据;团队成员具备材料学、各类化工机械、装备的知识与经验以及丰富、扎实的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条件。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和跨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为公司不断完善污泥处理技术、保持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提供了人才保障。
公司作为国内较早开始从事污泥处理的企业之一,基于对自身技术优势与对行业的前瞻性判断,确定了机械脱水技术路线,选择将实现“本质改善脱水性能”的污泥调理药剂配方和简洁高效的成套装备作为公司技术研发的重点。公司成功开发了污泥深度脱水技术,通过独创的调理药剂配方和工艺,本质上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在常温低压条件下实现了污泥脱水减量至含水率45%左右。同时经过近二十年持续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公司建立和发展了涵盖适应多种来源污泥的深度脱水技术、脱水干泥多途径处置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成套设备设计与集成技术等在内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2020年12月,朱利中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作出鉴定意见,认为公司技术成果为解决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难题提供了一种高效、实用的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技术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污泥深度脱水及其流化床焚烧协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临江项目、七格项目和绍兴项目自建设运营以来经历多次技改和改扩建,目前处理规模已分别扩大至4000吨/日、1600吨/日和1000吨/日,能够处理的污泥也由单一的工业污泥扩展为可接收处理不同含水率、不同种类的污泥,项目稳定运营时间均已超过10年。公司协助实现该等项目污泥处理规模的不断提升与长期稳定运行,不仅为服务的污水处理厂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还为解决项目所在地区的污泥处理处置难题提供助力,体现了公司在污泥处理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综合技术实力和产业化能力。
公司深度脱水技术通过专用调理药剂、调理工艺以及成套装备的协同应用,能够在常温低压条件下将多种含水率(65%~80%~99%)污泥深度脱水至45%左右,跨越污泥粘滞区,实现了工业污水污泥、生活污水污泥等多种污泥处理的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公司技术优势体现在经济效率、安全稳定性、普遍适应性、节能减排、资源化等五个方面:
①经济效率。与机械脱水技术或其他深度脱水技术相比,公司能够以相近的成本实现更明显的脱水减量效果;与热干化技术相比,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相近的脱水减量效果。根据E20数据研究中心统计,公司深度脱水技术的吨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分别约为热干化技术路线,约为常规机械脱水路线,公司技术在满足业主单位效率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成本优势。
②安全稳定性。公司深度脱水技术在常温、低压条件下脱水减量,不需要外加热源或高压压滤设备,与热干化技术和采用高压设备的机械脱水技术相比,安全稳定性更高。同时,常温低压脱水可避免高温情况下恶臭性气体释放问题,更易控制二次污染。公司临江项目、七格项目和绍兴项目已分别连续无故障稳定运行多年,项目运行期间经历了业主单位的污水水质变化、污水处理工艺改变、提标改造、后续处置路径变化及改扩建等,公司始终可保质保量完成污泥处理任务,表明公司技术安全稳定性强。
③普遍适应性。公司构建了完善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首先是能够根据污泥来源、性质以及含水率等特征选用不同的调理药剂配方实现污泥脱水减量,其次是调理药剂配方与工艺根据后续处置路径的变化针对性优化,公司处理产生的脱水干泥能够满足后续单独焚烧、协同焚烧、建材利用等多元化处置与资源化要求。因此,相较于其他技术,公司技术在污泥种类和后续处置路径方面的适应性更强,对业主单位污泥特征的接纳度较高、受后续处置单位的制约较小,更有利于实现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契合业主单位要求。
④节能减排。与“机械脱水+热干化”两段式技术相比,公司深度脱水技术在调理改性环节实现了污泥脱水性能的大幅改善,能够在常温低压条件下以机械压滤方式实现污泥脱水减量,因此在污泥处理过程的能耗节约90%以上。同时,公司深度脱水后产生的脱水干泥满足清洁焚烧要求,可以将污泥中的有机物高温燃烧分解,产生热能并副产蒸汽或发电成为清洁能源,在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的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先进性。
公司脱水后的干泥可通过单独焚烧、热电厂协同焚烧等将污泥中的有机质和污染物成分充分燃烧释放热能转化为蒸汽,可外供或发电,蒸汽或绿电作为清洁能源输出,实现污泥处理处置过程能量净输出,焚烧灰渣可作为建筑材料综合利用,从而实现污泥彻底的无害化与资源化闭环处置。对于芬顿污泥、气浮污泥等深度氧化污泥,公司通过在污泥处理过程中富集污泥中的铁元素,使得产生的脱水干泥中铁含量达到水泥生产用铁质校正剂要求,可替代水泥生产过程所需的含铁矿物原料,充分发挥污泥中铁元素的资源价值。
公司深耕环保行业二十余年,重视技术研发与创新,致力于完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在项目长期运营过程中,公司根据政策导向、环保要求、业主单位需求等,不断优化公司污泥处理工艺、降耗提质增效,在满足业主单位处理要求的同时,能够兼顾低碳环保和环境友好目标,完整实现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
在低碳环保方面,采用公司深度脱水技术的污泥脱水减量化过程能耗仅为需外加热源的污泥热干化技术的10%以下,从而降低了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的能耗,进而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了公司技术与“双碳”政策的深度融合。
在环境友好方面,以七格项目为例,该项目距离居民区较近,周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公司运用深度脱水技术、废气高效收集处理工艺与装备,在保质保量完成污泥处理任务的同时,废气处理后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显著优于标准限值,为七格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实现了公司技术与客户需求的深度融合。
以自主研发的处理处置技术为依托,公司为多个大规模污水处理厂提供了十余年的污泥处理运营服务,适应了其间环保政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泥来源与种类以及业主单位需求变化等多种变化,实现了技术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
公司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在污泥处理过程中控制重要成分的定向转移,将污泥中的各类污染物和资源组分最大限度地富集在干泥中,降低脱水滤液的污染负荷并为干泥后续多途径处置与资源化创造条件。
对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污泥,运用公司深度脱水技术处理使污泥中有机物与其他污染物得到富集,转化为低热值燃料化干泥,焚烧时副产蒸汽或发电,输出清洁能源。公司深度脱水技术在污泥脱水减量化环节无需外加热源,在消耗较少电能的前提下脱除湿污泥中的大部分水分,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使脱水干泥热值大幅度提升,后续焚烧时污泥中热值资源得到回收利用转化为蒸汽或者电能,对外输出清洁能源,实现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
对于芬顿污泥、气浮污泥等铁元素含量较高的污泥,通过公司研发的污泥中铁元素的富集技术,产生的脱水干泥中铁含量达到水泥生产用铁质校正剂要求,使污泥中含铁元素的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
公司深度脱水技术不仅使污泥脱水减量,还可为脱水干泥后续清洁焚烧、水泥生产利用等多途径处置与资源化创造了条件,实现污泥的全过程闭环处置。公司技术的推广运用对循环经济在污泥处理领域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公司主营业务为污泥处理服务,并向成套设备销售和水环境生态修复领域延伸。公司专注于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致力于打通全过程技术链条,为解决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难题提供了一条经济效率高、关键装备国产化、资源利用率高、能源节约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新路线,245.43万元,同比减少5.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56.78万元,同比减少6.49%。
2024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关键节点,国泰环保将秉持“绿色发展,创新引领”的核心理念,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深化污泥处理、装备制造与销售、水环境生态修复三大主营业务的协同效应,并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领域,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前瞻布局海外市场,在新机遇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围绕“十四五”规划中污泥处理的低碳、资源化目标,公司持续优化其深度脱水与清洁焚烧核心技术,以经济效益高、节能减排及循环利用为特色,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战略要地,推动技术应用落地和市场化拓展,从技术领先走向市场份额领导,巩固并提升在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先地位。
同时,公司深化工艺协同效应研究,开发国际顶尖的污泥处理专用设备。在现有技术已超越国际竞品的经济与节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套设备智能化,力求实现全流程智能感知、动态工艺调整和效果反馈联动等功能一体化。
公司的长远愿景在于以低碳、能源转化及资源再生为核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突破国外技术限制,推动高端污泥处理装备国产化替代,构建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污泥处理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将继续深化在锂电新能源配套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瞄准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的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需求,加大定制化装备的研发力度,以适应愈发严格的环保标准和不断提升的资源利用效率要求。同时,着眼于全球资源分布与市场需求,逐步扩展至高效矿产开采、深加工以及伴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其是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线,助力锂电产业链实现绿色、可持续、资源循环型的发展。
凭借超越国际品牌的经济、节能低碳工艺技术,提升污泥处理装备智能化,实现全链条参数智能感应、自适应学习、工艺动态调校及效果联动反馈。以此推动污泥处理向低碳、能源转化及资源再生转变,打破技术垄断,推动高端污泥处理装备国产替代。
在国家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下,我们借鉴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导向开发)等前沿模式,积极探索构建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使之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交融,并融入河湖碳中和理念及生态产品共享繁荣的战略框架。这一系列举措为生态环境修复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理论指导,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将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顺应全球“双碳”浪潮,公司积极布局林业碳汇项目,正式涉足碳汇交易市场。通过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司不仅推动自身运营走向更绿色、低碳的未来,也有力引领所在行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稳步前行。
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不仅在高端化学品国产化领域积极回应了国内对紫外光吸收剂、燃油添加剂等关键原料国产替代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极大推动我国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在超高效膜分离技术和高级氧化技术的研发上成效显著,成功提升了催化剂性能,优化了反应条件,并将这些先进技术与其他生产工艺进行了高效耦合,从而使工业化应用得以实现。针对国际客户需求,公司依据各国水管理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案。
放眼未来,公司将继续专注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以污泥处理服务、成套设备销售、水环境生态修复及新能源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为前进的动力,持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力争将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并积极响应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2024年,公司将以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为契机,围绕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立足既有项目内生性增长和降本增效,保障既有项目业绩平稳增长
2023年以来,随着城市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恢复,杭州、绍兴等地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进水COD浓度等较往年有所提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需求较往年有所增加。公司杭州临江、七格、绍兴等现有项目,将积极做好提产降耗各项工作,为公司年度业绩平稳增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公司将优化市场推广策略,强化区域合作模式,以成功运行的污泥深度脱水与清洁焚烧项目为样板,提升市场影响力,大力开拓长三角、渤海湾、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新建污泥处理项目。同时,针对采用传统热干化工艺的存量项目,公司将凭借技术在经济性、节能降碳、资源化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改造、委托运行、并购、股权合作、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接手并升级此类项目,显著降低运行成本,与客户共享增效与碳减排收益。
公司将深化与锂电池、半导体、新材料等行业客户的交流合作,研发定制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高值转化技术与成套设备。一方面,对标欧盟CE标准、美国UL标准等,加快完成NMP回收系统、电池箔压延生产过程资源回收系统等环保装备的技术升级,打破国际品牌垄断,推动环保设备销售业务,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应对国内对关键化学品国产化的急切需求,推动自主技术进步,并在膜分离与高级氧化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了工业化应用可行性,推动产业链升级。同时,面向国际市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并紧跟“双碳”政策,布局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汇交易市场,以实际行动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公司将坚持技术创新,利用募集资金提升技术实力。一方面,持续优化现有技术、产品与服务,深化污泥深度脱水、脱水干泥资源化、河道生态修复等技术研究;另一方面,紧跟行业趋势,聚焦新技术研发与工艺改进,以推动产品创新与技术产业化,提升市场份额与品牌知名度。此外,公司计划整合研发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将研发中心打造为新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及人才培养的高地。
公司将严格遵守《企业管理制度汇编》、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着力加强原料采购、生产、财务、研发等环节的内控管理,强化生产与支持活动的协调,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优化流程管理逻辑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同时,关注差异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稳健运营。
近年来,前后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均发现我国多地存在污泥违规堆存、污泥非法填埋危害环境等乱象,公司顺应形势发展研发针对企业预处理污泥、市政管道泵站污泥(通沟污泥)及填埋、临时贮存污泥等不同种类污泥的处理技术,积极应对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污泥来源的复杂性和热电焚烧、水泥利用等后续处置路径的多样性,公司技术具有普遍适应性。
公司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进行项目拓展,依托已有运营经验对新开拓项目进行污泥采样分析、药剂配方选定、装备集成或改造、工艺参数设定等确定针对性的项目实施方案。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合肥、东莞等多个城市水务局、住建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已对公司代表性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技术交流,表达了积极推进业务合作的意愿。但由于不同城市污水处理厂接收污水成分、处理工艺及排放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存在短期内处理成本较高、处理规模较小等情况,造成新项目商业效益未达预期。
公司与客户达成合作后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原有合作关系。但是,若公司不能准确、及时地升级迭代更为有效的技术方案以适应客户及相关环保政策的要求,将会导致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其他竞争对手替代,从而对公司业务发展、盈利能力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较为完整地知悉、掌握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若上述人员离职,短期内可能影响公司污泥处理工艺调整的及时性、项目方案设计进度等,从而短期对公司运营项目成本控制、处理效果、新项目承接进度等经营情况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仅剩1天?“动漫服饰第一股”退市倒计时,实控人曾身家23亿元!一季报业绩超预期名单曝光,两路资金已出手
网传深圳部分区域“五一”后取消限购,深圳相关部门回应称:尚未收到相关通知
网传深圳部分区域“五一”后取消限购,深圳相关部门回应称:尚未收到相关通知
已有160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12.58万股,占流通A股6.25%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1.53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限售解禁:解禁3447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43.09%,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1502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18.77%,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